专访李罡院长:《红男绿女》合作模式意义重大 保护版权义不容辞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3日作者:图/刘枫 娄翔龙 吴佳壕 文/郑海燕 编辑/王亚楠点击: 次
李罡院长接受央视专访
李罡院长等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北京现代音乐学院院领导与爵士乐团合影
天艺、北音学生组成的爵士交响乐团全程伴奏
演出精彩瞬间
演出精彩瞬间
演出精彩瞬间
6月8日-9日,由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三校联合制作出品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校园版《红男绿女》在北音1500演播大厅火爆上演,三校学生精诚合作,为观众呈现了三场精彩绝伦的音乐剧盛宴。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学生组成的爵士交响乐团担任了该剧的全程现场伴奏,两院院长李罡在现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李罡院长对该剧的成功演出以及剧中爵士乐团的精彩表现表示祝贺,对《红男绿女》这种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给与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版权保护这一现象表示强烈支持。
记者:为什么以三校合作的形式来呈现这部经典音乐剧?
李罡:中国的艺术教育沿袭的是早期苏联的模式,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这些专业分开培养,所以多数艺术院校大多是单一学科的。但是我们在整体的教学当中发现这种模式非常单一,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剧种,很难想象在单一学科的院校能培养出完整的音乐剧人才,从而完成音乐剧的全部演出。像上海戏剧学院除了戏剧及相关的专业以外,音乐专业还没有设立,所以他们在做音乐剧的时候发现,音乐、灯光、录音等专业的配合显得相对比较匮乏。这部剧的音乐主要是以爵士乐为主,而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爵士乐教育已经做了16年了,历史很长,所以上海戏剧学院就找到了我们,希望借助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爵士乐教学将近20年的条件,弥补上海戏剧学院没有乐队、没有音乐专业的不足,一起来完成这部剧。我们也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与上戏合作。这是一种强强联手、专业互补的模式,可以说这为中国音乐剧的创作、排练和演出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石,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先河。我们希望能和上海戏剧学院继续加强合作,在今后的音乐剧排练当中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创造更好的音乐剧精品给大家。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能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甚至音乐剧的创作、演出提供一个很好的范本。
记者:您觉得今天的演出最大的看点和亮点是什么?
李罡: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真人乐队现场伴奏,这在大学里面是不多见的。大家都知道,通常情况下,我们很少把真人乐队放到台上。真人乐队现场伴奏和固定节奏的伴奏带伴奏带给观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它更真实,更有现场感。对于演员们来说,乐队现场伴奏也完全不同于固定节奏的伴奏带,现场伴奏能更好配合演员们的表演、演唱和舞蹈等等,它更有激情,更有默契,更有互动性,更利于演员的发挥。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他们都有音乐剧系,他们演的《吉屋出租》这些百老汇经典,几乎都是现场还原伴奏带,因为他们都是单一学科,很少有音乐等其他专业来与之配合,唯有我们这次的《红男绿女》是真人乐队现场伴奏。我觉得这是中国音乐剧走到今天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记者:您觉得北音和天艺的学生们表现如何?
李罡:非常棒。我们乐队负责了这部剧的全程伴奏,他们的表现非常棒!他们都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从事爵士乐演奏也就两三年的时间,能够拿下这么一个重头戏,非常不容易,付出了很多的艰辛。这部剧排练了两个多月时间,我们购买了版权,但是总谱来得非常晚,学生和老师们只能先靠听觉自己记谱子,反复地研究和排练,非常辛苦。在演出的过程中也是,除了要出色地完成演奏外,为了不影响整体发挥和效果,他们还不能有过大的动作,几乎整场都保持着一个姿势,非常辛苦!今天的演出很棒!祝贺他们!
记者:这次实行的是“一元票价”这样的象征性票价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看这部剧吗?
李罡:音乐剧是一个市场化的概念,如果没有观众买票来消费,音乐剧就没有未来。但是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像美国、日本那样有一个专业的欣赏音乐剧的团队,像日本四季剧社,一个剧社就有25万会员,美国也一样,但是我们中国还没有这样的音乐剧消费群体。那我们怎样培养这样的音乐剧消费群体?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我们希望通过“一元票价”这个小小的行动让大家知道要花钱看戏,引导观众养成花钱消费戏剧的习惯,逐渐改善以往不花钱看戏的消费行为。这个想法是王洛勇老师提出来的,我非常支持。今天我们来看戏的学生全部都是买票入场的。《红男绿女》这部剧我们是购买了版权的,我们非常尊重版权,这是必须的!中国目前的高校都越来越尊重知识产权,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非常支持,保护版权我们义不容辞。
校园版《红男绿女》由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三校联合制作出品,这也是国内首例校际合作联手打造一部音乐剧。目前该剧正在京津沪三地巡演,观众反响热烈。这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也备受业界专家推崇,被誉为“中国音乐剧教学史的一次示范教学”、“中国音乐剧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