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天传微博 v天传微信 v 欢迎进入天津传媒学院网站!

您的位置:天津传媒学院官网>> 就业指导中心>> 公告信息>>正文内容

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作者:点击:

【来源:就业指导中心】【打印文章】


天津传媒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以培养传媒与艺术专业人才为主要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前身为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2021年2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天津传媒学院。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修德、养慧、精艺、至善”的校训,主动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传媒与艺术专业人才。

学校地处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根据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天津作为北方文化之都的城市文化定位,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优化为重点、以应用型、复合型、原创型人才培养为特色,逐步形成具有地域优势和文化产业特征的学科专业体系,正努力把天津传媒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高水平、较大影响力、特色突出的高等艺术院校。

我校下设七院二部:影视学院、戏剧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媒体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构建了以影视传媒类专业为主体、艺术学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传媒与艺术互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目前已开设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录音艺术、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学前教育等20个本科专业(学制4—6年),覆盖了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4个学科门类,年招生人数2000余人。

我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突出、责任心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古巴高等艺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校启动“盘山学者”学科专业带头人引进项目,特聘国内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执教,以加快学科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40多人,他们分布在全校七院二部,覆盖了学校的全部专业。

我校不断加大教学实践设施设备投入,结合现有学科专业布局、行业发展特点,建成了“广播影视艺术综合实验区”“舞台艺术综合实验区”“视觉艺术综合实验区”三大实践教学系统平台,包括广播直播室、影视配音室,电视虚拟演播厅,电视导播室和高清导播车系统、电影电视审看厅等多个数字化广播影视传媒实验室,以及艺术语言实验室、综艺排练厅、新闻演播室、纪录片工作室、Apple工作站、室内剧摄影棚、音乐录音棚、影视节目后期编辑室,大型舞台合成剧场、中小型音乐剧场、黑匣子实验剧场、280间标准琴房、MIDI工作室、电钢琴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二维手绘实验室、定格动画实验室、数字媒体工作室、漫画制作实验室、插画工作室、幼儿教育实验室等实践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专业实践空间与设备,充分满足了传媒与艺术类各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同时为众创空间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剧拍摄、影视配音配乐、戏剧音乐舞蹈节目排演、传媒艺术教育培训、电商广告制作等创意研发服务。

我校图书馆和网络中心,拥有40余万册藏书和400兆网络带宽,知网直接入户,能够满足学生网络学习、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的需求。

我校重视和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经过长期探索,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课堂、(3+1)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本科四年全程贯穿创新创业教育主线;两个课堂:第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功能融合互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学生自主协同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3+1)层次:3层为基本能力实践层、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实践层、综合能力实践层;+1层为基于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实战层。根据国家传媒事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建立“产、学、研、创”协同创新平台,被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认定为相关行业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在天津市蓟州区盘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了集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戏剧表演为一体的盘龙文化艺术创意谷。

我校积极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对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社会服务项目,与众多媒体和影视机构、文化产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拍摄了五十多部影视剧作品,承接了大型史诗音乐剧《文成公主》、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天下盘山》等文化艺术演出,多次受邀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举办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演出。2019年,我校师生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广场盛大联欢活动表演,获得“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学校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创作了大型历史传奇音乐剧《天地运河情》,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立项,并在国家大剧院公演。为切实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学校复排、改编大型话剧《大江歌罢》,在天津市、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公演多场,为建党百年献礼,获得社会一致好评,并荣获第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我校创作的《冬奥、我们拥抱你》《十四亿掌声》入选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优秀音乐作品。

我校坚持以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为先导,强化学生艺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和天津市各类专业大赛和文艺展演中获奖130余项,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捷克等国际比赛和作品评奖中荣获多项金奖。建校十几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近万名合格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天津市普通高校前列,众多毕业生在影视传媒、文化艺术产业等领域崭露头角,涌现出刘雨昕、白静晨、张洢豪等一批知名校友。

我校坚持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的办学思想,开放式办学,多元化培养,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办学特色,立足天津市、服务京津冀、辐射全中国。全校上下凝心聚力,稳步推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的综合发展,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传媒与艺术教育的新天地。


第一部分  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我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1404人,男生55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9.46%;女生85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0.54%;艺术学类专业毕业生124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8.96%;管理学类(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毕业生8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70%;文学类(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毕业生人7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34%。



二、毕业去向落实率及创业率

2021届毕业生是我校第九届毕业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有较大影响,情况较为紧张。截止至2021年8月31日,全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为1200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47%,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66%。其中,创业学生人数20人,创业率为1.69%。

 

 


三、毕业生就业城市去向

毕业生就业去往省市分布: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就业405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3.75%;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383人,占就业总数的31.92%;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就业135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1.25%;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就业126人,占就业人数10.50%;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就业123人,占就业总人数10.25%;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就业28人,占就业总人数2.33%。(征兵10人,升学<含境外>16人)

从2021届毕业生就业去往趋向来看,我校2017年在全国招生计划的比例分配中,回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982人,占81.83%,其中在经济较发达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就业的人数为689人,占比57.42 %,支援国家西部建设就业的学生共293人(西藏 新疆 青海 甘肃 陕西 宁夏 内蒙古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广西),占比24.42%。

四、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流向

从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来看,事业单位实际签约48人,占就业人数的3.42%;国有企业单位实际签约16人,占就业人数的1.143%;民营企业实际签约611人,占就业人数的43.52%;通过专业技能取得劳动报酬自由职业者424人;创业20人;国内外升学16人。

随着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化,就业形势逐渐严峻,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发生着改变,逐渐从渴望进入有事业编制岗位向市场需求岗位发展,灵活就业比例明显增长;同时,某些毕业生所学专业就业难度加大,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现象日趋严重。我校不断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国家创业相关政策教育指导和宣传,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督促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

 

第二部分 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调查

一、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根据2021届毕业生向学校反馈的就业材料,经过整理分析,艺术学类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度为62.24%,管理学类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度为55%,文学类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度为50%,全校各专业与就业岗位总体相关度59.38%。

二、毕业生对工作满意程度及对母校满意程度

2021年通过对毕业生离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96.25%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毕业去向满意,86.57%的毕业生对我校的教学培养计划表示满意。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毕业去向落实率相比于2020年有所提高,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表现表示满意。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程度

  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和使用评价,2021年我校对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通过对120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达到91.95%,我校毕业生的各项职业能力都得到了较高评价。

四、我校对社会的贡献

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如何让高校毕业生从“能就业”到“就好业”,成为高校和教育部门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衡量?其关键性评价指标应该与国家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相结合,要以对社会、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水平作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的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指标。

面对疫情之下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千方百计拓展市场性就业岗位的同时,全力开发落实政策性就业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引导大学生参军入伍,以政策性岗位的吸纳作用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

我校地处天津,与北京、河北毗邻,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我校多年为三地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他们在就业创业中更好的带动了京津冀地区的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人民。

2021年2月1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期播出,我校优秀毕业生刘雨昕登上春晚舞台,与迪丽热巴、李现等共同带来歌曲《奔跑的青春》,为全国观众献上情意浓浓、祝福满满的歌舞节目。

2021年5月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承制《2021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我校学生应邀参加了歌曲《奔跑的青春》、舞蹈《保卫黄河》《观乐》等多个节目的表演,优秀毕业生刘雨昕与演员杨紫共同献唱歌曲《山水画卷》。该节目在CCTV-1综合频道、CCTV-3综艺频道联合播出。

2021年5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由天津传媒学院校长李罡担任总导演的复排、改编大型话剧《大江歌罢》,在天津歌剧院成功首演,并荣获第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2021年4月我校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李林同学荣获第二届“白露杯”全国青年文学创作大赛诗歌组一等奖。

2021年5月22日,我校戏剧学院2019级表演系B班用心打造了作品《脊梁》参赛,斩获天津第十五届大学生校园心理剧大赛一等奖、最佳指导教师、最佳舞台效果、最佳女主角四个大奖。

2021年6月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发起,联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学联秘书处,精心制作的《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在央视综合频道、央视频、央视网同步播出。我校天籁合唱团受邀参与节目主题曲《重逢》的录制。

2021年6月,我校舞蹈学院原创作品《黄崖祭》《铁马冰河入梦来》荣获“2021天津市舞蹈新人新作”专业组比赛专业青年组一等奖,并代表天津市参加第十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

2021年6月,我校影视学院学生刘青云、龚颜淼、吕艺青、杨顺雅荣获斯里兰卡国际摄影大赛“最佳创意奖”。

2021年我校荣获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教委举办的2021年天津市“传百年记忆,诵时代华章”诵读活动一等奖。

2021年我校音乐学院学子荣获第十一届亚洲国际艺术大赛民乐合奏项目专业组一等奖、古筝重奏专业组一等奖。

2021年校基础教学部张鑫、陈霞、金灵、郭孟媛和马东五位英语老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参加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外语》编辑部联合举办的“2021年高等学校(本科)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并荣获了天津市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

2021年11月29日晚,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六部委联合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承办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节目正式播出。其中,我校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系46位同学倾情演绎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和《新的天地》等两首作品,并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

2021年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天津市学校文艺展演(天津市学校美育实践课堂)中,我校共获得一等奖10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5项。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等参赛学院均斩获各专业领域的一等奖。

 

第三部分 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思路

我校2021年毕业工作是根据教育部和天津市教育两委相关规定,在国家就业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学校推荐、校园线上和线下宣讲会、双选招聘会,采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实施就业。

一、加强交流服务,架构校企桥梁

我校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邀请了政府部门、国有和民营企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服务,加强了学习交流,促成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二、完善学校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实施“一把手工程”,完善就业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建立就业工作考核标准,明确了学校就业工作目标;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就业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加以指导和考核;各二级学院毕业班辅导员对毕业生全程跟踪服务,解决毕业生就业创业中的实际问题,确保毕业生就业顺利进行。

三、加强就业信息服务

为减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好地促进就业,我校利用“两微一端”,通过各种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进程。举办了9场线上双选招聘会,参会企业共计3095家,提供岗位7792个,推荐了372名毕业生就业。核查了4965条招聘信息,对招聘活动进行审核和监管,维护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确保了招聘活动的安全进行。

四、加大对双困毕业生等群体的帮扶力度

我校对毕业生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给予更多地关心和帮助,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认真做好心理辅导、就业推荐,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根据天津市人社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关于做好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津人社办发〔2019〕122号)精神,起草了我校《关于2021届毕业生申报天津市就业创业补贴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将申报学生材料汇总审核后进行公示,报送天津市教委,市教委、人社局于2020年11月底前,将帮扶资金全部发放到申请毕业生手中。

 

第四部分 学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

   一、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创新创业工作

   (一)组织机构健全。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实施,学校下发了《关于成立双创工作小组和天艺众创空间管理人员职务任命的通知》(天体艺校[2015]18号),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同时制定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管理制度。

 (二)分工明细,责任到人,制定奖惩措施。学校制定下发了《关于启动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天体艺就〔2020〕13号)、《关于开展我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专项第一次核查的通知》(天传就〔2021〕7号)、《关于开展我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专项第二次核查的通知》(天传就〔2021〕14号)、《关于2021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核查工作的通知》(天传就〔2021〕22号)等,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学校建立由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明确了专人负责、专项落实,定期研究相关工作。

   (三)与时俱进,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从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资源出发,根据地方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对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整体优化。

   二、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求职机会

   (一)调动各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历届校友资源联系用人单位,广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服务。

   (二)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和云就业系统平台等方式发送就业信息,加大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提高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

   (三)通过“走出去”积极开拓就业市场。“走出去”就是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和毕业班辅导员整合用人单位资源,上报就业指导中心后,由专人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通过多种方式让企事业单位了解我校的专业设置,促进企业与毕业生建立供需关系,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就业空间。

 (四)创新就业方式方法。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我校改变以往就业思路,创新思维方法,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架构桥梁,与天津市信息化平台、智联招聘、易校招、云就业系统等平台合作,积极推送优质岗位,筹划并开展线上双选招聘会9场,提供岗位数量7792个,助力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人性化的帮扶措施助力特殊群体就业

  (一)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1.帮助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支援西部建设;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等方式,及时疏导他们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焦虑和悲观情绪。

2.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答疑,让其更清楚地认识创业的方法与相关政策法规的运用,帮助顺利实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就业促进创业。

3.设立就业创业咨询热线,为毕业生答疑解惑。

  (二)针对性帮扶

  根据就业困难、家庭困难和少数民族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免费提供切实有效的求职技巧辅导和岗位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政策帮扶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积极帮助困难毕业生利用国家及省市的有关优惠政策,如:我校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天津市求职创业补贴和创新创业奖学金,国家针对自主创业相关补贴政策等,为其提供政策引导、解读及利用,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创业技巧上的实际困难。为有就业创业意向的68名困难毕业生申请了求职创业补贴,对他们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使其顺利就业。

 

第五部分 毕业生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我校党政领导一直十分重视我校学生的就业工作。学校根据历年各专业就业情况,及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为使毕业生在就业中能切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我校2019年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2021年将视觉艺术学院、文化管理学院,调整为动画与数字媒体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更加注重专业实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增加作业、讨论、第二课堂等课外环节的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校积极拓展专业人才培养口径,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一专多能的职场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的竞争实力,使毕业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职场,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同时,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拓宽了就业途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

 

 

 

                             2021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