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名师讲堂】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举办《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叙事理念和路径》专题学术讲座

作者: 来源: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4日


为了提升同学们在新闻叙事方面的专业能力,解答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11月29日周二18:00-20:30,天津传媒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邀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刘涛教授,以线上讲座的形式为我院全体师生主讲题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叙事理念和路径》的专题讲座。

20221214192020.jpg

 

刘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导,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学方向负责人,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主要从事视觉修辞学、融合新闻学研究。担任教育部虚拟教研室、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负责人,主持两门国家级课程,获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正高组第一名),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青年成果奖。著作《视觉修辞学》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目前兼任《中国教育报》专栏作者,独立撰写作品四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两次为一等奖

 

讲座内容

 

刘教授将本次的讲座分为两大板块,其一为“理解新闻的故事化叙述”,其二为“故事化叙述的基本方法”。

理解新闻的故事化叙述

 

1

故事创设了一个特殊的接受情景。刘教授说:“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情景的创设,情景拉近了主体与文本的参与方式和接受距离。”教授通过举例好莱坞电影情景体验和烹制松茸这样生动的例子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

2

讲故事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能力。刘教授阐述“故事”是消费时代最基本的文本需求,要按照产品化的方式来生产故事,并且教会同学们故事叙述的8分钟原则。

3

讲故事的最终落点是讲道理。刘教授通过举例《舌尖上的中国》和《鸟与喇嘛》来告诉同学们每一个故事一定要有属于它的道理。并告诉同学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道理”层面阐释中国立场;全球公共议题面前的中国逻辑和中国方案。

4

讲道理的前提是确立我们的知识框架。刘教授通过举例“排号怀孕”事件生动地告诉同学们转型时期的复杂性,同学们应将新闻事件置于特定的知识体系内。

 

故事化叙事的基本方式

1

“寻找”故事。一个故事中流淌的“主题”是最具有生命力和认同感的。刘教授通过播放《天价住院费》的视频,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同时表明只有一个好的“主题”才能让一个故事注入灵魂。

2

“编织”故事。一个好的故事还要注重如何去讲,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设置故事结构,还可以创设一种戏剧性的文本接受体验。戏剧性和悬念感的呈现,一方面离不开对特定“故事框架”的生产,另一方面离不开对特定“符号形式”的生产。

3

 "设计"故事。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为了强化故事性,记者可以适当的“介入”生活,但“介入”生活,不能改变原有的生活逻辑。

 

 

 

 

提问环节

 

讲座提问环节,新闻学院师生踊跃发言,并向刘教授提出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刘教授条分缕析、全面解答,给予师生正向指引。

本次讲座不仅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叙事理念,而且为同学们提供了具体的实现路径。新闻学院师生将在刘教授的点拔下,继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锤炼专业技能,探索与挖掘新闻报道方式方法的更多可能。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